|
|
|
发表人:dujil |
发表时间:2009/1/6 8:17:00 |
|
|
本栏论题: |
一个三流大学研究生的高科技创业梦想 [3367] |
偶然从网上看到前辈的奋斗经历,大受鼓舞。摘录如下,以自勉:
一:学习、工作历程
1997从湖南来到兰州,来到甘肃工业大学、这个偏僻西北很普通的三流工科学校读本科,九年过去。自动化本科毕业后,因 为喜欢大海,就和朋友一起去了大连,在一个国有企业的研究所搞传动系统设计/研发工作,工作就是在已有的图纸基础上照葫芦画瓢,根据用户要求稍作作改动, 使用的产品基本上就是西门子/ABB这样全球大企业的产品。这样的工作与研发、创新没有多大关系。当看到那些核心的产品:变频电机,PLC,变频器要从国 外进口时,当看到一个大型的变频器比一辆高档进口轿车还贵,而我们能做的只是生产一个钢铁外壳加上一些电缆时,我很震惊,就想,中国电子产业,制造产业都 去那里了?
2002年8月,工作了一年多,干了5、6个订单,很累,我实在不想做这样的工作了,觉得尽是重复,还很繁琐。我思考我该去做什么,我就想到了考研,说实 话,我从来没有想过我要去考研,我就觉得我因该去做实际的事情,我的脑子也不笨,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我的。但是现在我觉得我因该提高自己,在理论上提高 自己。我觉得我们不能只知道怎样使用工具,这样我们永远只能是一个体力劳动者,我们还要知道制造工具的原理,这样我们才能生产出新工具来,让别人去使用, 我们才能引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或者至少在某一个方向是这样。不然,我们永远是体力劳动者,让别人交给我们劳动工具,告诉怎样去劳动,而他们只要在高高的 技术壁垒保护下偶尔产生一下灵感的火花就足以模糊我们的心智。说实话,我非常喜欢我的自动化专业,我于是决定去考北航的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研究生。当时 我很穷,第一年每个月只有一千块钱,又欠别人的钱,我几乎没有什么钱买什么参考书,课本也是借的,就做课本上的题。向同学借一些复习资料。由于还要工作, 没有时间复习,只能晚上复习,真是很苦,四个月后,2003年1月,我参加了考试,只考了295分,没办法,本来就没学好。不过总分已经超过了国家 A类 线20分,但是北航是自定分数线,他们定了300分。我没有考上,只好又调剂到了我的母校:甘肃工业大学。此时我决定好好学习三年,不能再像本科那样把不 在乎,荒废了学业。
2003年我们那一届研究生有些幸运,那一年,我们电信学院与清华大学搞了一个教学项目,学校为提高 青年教师的水平办了一个所谓的“清华班”,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教授上研究生课,我们研究生也当然的成为授课的对象,当时,《线性系统理论》由郑大钟教授 讲,《系统辨识》由肖德云教授讲,《神经网络与模糊控制》由张乃饶教授讲,他们都是教材的作者,教学之认真若非亲历很难想象,《鲁棒控制》由钟宜生教授 讲,《故障诊断和容错》由叶昊老师讲,《现场总线》由阳宪惠教授讲,她还是我的老乡呢。因为是集中时间授课,授课时间短,每门课程都在两周左右的时间结 束,那个时候每天上午、下午甚至晚上都排满了课程,说实话,当时在课堂上不可能搞懂,但是课程讲完后有很多的自学时间,留了很多的作业和实验,可以慢慢的 去消化,去做作业和做实验,几乎每天晚上都要学到11点多,10点钟前在教室自习,10点后回到宿舍作仿真试验,写算法,很多算法不允许使用Matlab 的工具箱函数,例如:系统辨识要自己写各种最小二乘递推算法,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也要改变结构和参数、控制器脱离工具箱函数。在本科时主要使用TC编程, 接触过Matlab,当时不懂,就觉得很厉害。通过“清华班”的高强度学习,以及数学基础课、其他专业基础课如《最优控制》的学习后,我开始慢慢觉得我的 能力有了提高,对本学科的总体认识能力,对学科问题的产生、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线性系统理论》,700页的书,从第一 页到最后一页,我在三年中认真看了不下三遍(利用假期),上面几乎所有公式我都推过,几乎所有的的题我都做了,大部分可以仿真的例子我也作了实验。这本书 很多部分内容都与chi-Tsong Chen(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写的《Linear SystemTheory and Design》这本 书相关,这或许与郑大钟教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做过访问学者有关系。这本书中也有些缺陷,有些问题没有说清楚,还有些书写上的错误(因为公式非常 多),例如:状态反馈输出调节器的综合就没有讲清楚,这使 我觉得需要学习更为深入的内容,由上面提到的问题,我选择了著名控制论专家Wonham(旺纳 姆)教授的书《线性多变量控制—一种几何方法》,这本书的难度很大,很难读,用的是抽象的几何空间的方法,需要精通线性代数、抽象代数。这种抽象的好处就 是很方便的给出问题的综合方法。在一个重要问题:输出调节综合上,这本书写得很清晰,但非常难懂,书中给出的参考文献特别是Francis教授及其与 Wonham教授(他们都是多伦多大学的教授)合作写的几篇文章无法得到,我于是给Francis教授写了一封信,一天后,教授给了我回信和文章。这让我 震惊,国外的教授与国内(大陆)的某些教授真 |
|
以下是关于《一个三流大学研究生的高科技创业梦想》论题的回复(共2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