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文学习的积累 |
|
|
起语文,人们似乎不约而同地想到“积累”。虽然语文是基础学科,但是语文学科在教师和学生心目中,并未取得应有的实际地位。在学生看来,语文考试内容几乎与书本无缘。尽管这样的理解有些片面,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尴尬”现象:你把书本啃得烂熟,也不能保证会得高分。用学生的话来说,语文考试考的都不在书上。所以书本在一些学生心目中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不少中学语文老师对语文课本的教学并不十分在意,他们往往十分注重那些“达标”、“考王”一类的复习资料。因为这些资料大多围绕着考试的要求进行专项训练。目的是通过大海捞针式的反复操练,来靠近考试内容要点。比如说阅读训练,便仿照考试题型设计了一套又一套阅读练习题,让学生在大量做题的过程中“蒙”到一些感觉,这样庶几可以对付一下中、高考。
实际上,这种靠机械做题方式来处置语文学习的“生态”,积累的只是一些知识的“碎片”,也是违背语文学科学习的内在规律的。它只会弱化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消解语文学科本有的人文生动性和思想开启的特征。这种单纯地把语文学习理解为应试解题技巧的揣摩与习得,客观上可能使学生获得了一些考试的应对技巧和策略,但是就学生学得的语文素养来看,却是十分贫乏的。因为语文学习远非只对一些零散的知识部件的掌握,更多的是对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内在的东西的积淀。而这些内隐的“知识”才是语文学习的最要。
积累情感
也许有人会说,情感是一种自发的天然的本能反应,也需要积累吗?是的,人天生有喜怒哀乐的感情表达。问题是,语文学习成了枯燥的做题演练,使得本应充满情感激荡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单一的对考试可能涉及的知识点的记忆与揣摩了。语文课堂成了解题技法的讲堂。除此以外,都被排斥在学习之外。比如文言文,传承华夏文化精髓的典范文言文,涵咏了历代文人深厚的情感积淀,寄托了他们的理想追求,包蕴了他们的思想精华。阅读他们的著作,就是与他们构成心灵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交流。这种“我”、“他”相融的阅读境界,所带来的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可以升华学生的美好情操,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格境界。当我们阅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时,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疏通字面上的意义,更要通过诗句背后诗人广阔的人生背景和高远的精神追求的体悟,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的情感寄托产生对接,从而深深地走进诗人高迈的精神境界。它所产生的直接效应是,这种“悠然”的人生界面,将伴随着学生的心灵成长,乃至在他长大进入成年后,在他可能遭逢的人生考验之际,都能起到一种心灵“拯救”作用。就像《庄子:当我们无路可走》那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一样,人生需要一种健朗的情感支撑。那些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记载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发展轨迹,更是浸润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思考。他会导引我们的精神走向茁壮,使我们的思想视野开阔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使他们具有一颗追求精神崇高的心灵,那么,这种语文教育至少应该说是有缺憾的。而一个学习母语的学生,没能够享受到历代伟大人物的情感熏陶与冶炼,他的情感“发育”也应该说是不健全的。
积累思想
当下的语文学习,忽略了语文学习所负载的对学生人生的洞达和思考方式的锤炼和铸造。看一看学生作文的现状,就能够从中窥见他们的思想浅薄到了何种程度。比如写“诚信”话题的作文,相当多的学生只能靠虚构一些虚假的诚信故事,来搪塞或者博取阅卷教师的“信任”。不说这种虚假文风的危害,单就这种简单的思考方式,就值得我们忧虑。因为话题本身已经陈述了诚信这个命题是真的。也就是说,诚信是重要的或者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已经是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存在,如果再去列举一两个具有这类属性的故事来证说这个命题的正确性,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但是恰恰有那么多的考生就在循着这样的思路去作文,实在反映了学生的思维“平面”或者“表面”到多么严重的程度。为什么就少有考生将思考来个“转弯”或走向纵深呢?为什么就没有学生去追问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这个社会一些人诚信的失落呢?这种“就事论事”的思维模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语文学习对思想积累的忽略或缺失。
事实上,这种单一的以训练应试技巧为主要特征的语文学习,矮化了学生的思想,弱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钝化了学生的判断分辨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育”。看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有多少教师不是以自己的话语霸权主宰了课堂?又有多少教师分析的观点不是搬用教参或他人已有的现成结论?失去了自由思考的驰骋空间,我们又怎能培养出具有独立见解的学生?把思想只是禁闭在书本或他人的观点之下,我们的学生又怎能不成为思想的侏儒?
因此,有必要将学生从这种功利化的语文学习处境中解救出来,恢复语文学习的本来面目。那就是要引领学生从广阔的历史视野中,思考人类普遍的命运走向和价值追求;让学生在 |
|
|
|
相关博客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