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模拟量输入信号点设置组态  | 
 
| 
 | 
 
 | 
 
    模拟量输入信号点设置组态    
    
--------------------------------------------------------------------------------    
    
    在I/O点组态窗口中选择一类型设置为模拟量输入信号,按下旁边的设置按钮,进入模拟量输入信号点设置组态窗口(如下图所示)。    
    
    
    
模拟量输入信号点组态    
    
    对于模拟输入信号,控制站根据信号特征及用户设定的要求做一定的输入处理,处理流程框图如下图所示:    
    
    
    
AI信号处理流程框图    
    
    系统首先判断采集到的原始信号是不是标准信号:如果是则根据信号类型调用相应的内置标准非线性处理方案,此外对某些标准温度信号,还加入了冷端补偿的处理;如果信号类型为自定义,则调用用户设定的非线性处理方案(即调用用户为该信号定义的折线表处理方案)。接着,系统依据用户的设定要求,逐次选择进行温压补偿、滤波、开方、报警、累积等处理。经过输入处理的信号已经转化为一个无单位的百分型信号量,即无因次信号。    
    
    以下对模拟量输入信号点设置组态窗口中各输入项说明:    
    
1.位号:     
    
    此项自动填入当前信号点在系统中的位号。此框消隐不可改。    
    
2.注释:     
    
    此项自动填入对当前信号点的描述。此框消隐不可改。    
    
3.信号类型:     
    
    此项中列出了 JX-300X 系统支持的 17 种模拟量输入信号类型,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下表中选择合适的信号类型。    
    
模入卡件     
    
信号类型     
 SP311    
 SP312    
 SP313    
 SP314    
 SP315    
 SP316    
 SP317    
     
0—5V    
 √    
     √    
           
1—5V    
 √    
     √    
           
0—100mV    
 √    
     √    
           
0—200mV    
 √    
     √    
 √    
         
0—10mA    
 √    
   √    
             
4——20mA    
 √    
   √    
             
E型热电偶    
 √    
     √    
           
K型热电偶    
 √    
     √    
           
J型热电偶    
 √    
     √    
           
S型热电偶    
 √    
     √    
           
T型热电偶    
 √    
     √    
           
B型热电偶    
 √    
     √    
           
Pt100热电阻    
 √    
         √    
       
Pt100热电阻(小量程)    
 √    
         √    
 √    
     
Cu50热电阻    
 √    
         √    
       
定制热偶(0—100mV)    
 √    
     √    
           
定制热偶(0—20mV)    
 √    
     √    
           
    
     
    
    模拟量输入(AI)信号类型总的可分为:    
    
标准: Ⅱ型 0-10mA、0-5V     
            Ⅲ型 4-20mA、1-5V    
    
热电阻: Pt100、Cu50等,用于检测温度。     
热电偶: E型(镍铬-康铜)     
         K型(镍铬-镍硅)    
    
         S型(铂铑10-铂)    
    
         B型(铂铑30-铂铑6)    
    
         J型(铁-康铜)    
    
         T型(铜-铜镍)等,用于检测温度。    
    
定制: 当根据具体需要定制一I/O卡件且其信号在0-100mv之间,选用定制热偶0-100mv信号类型;I/O卡件信号在0-20mv之间时,选用定制热偶0-20mv信号类型。     
其他: 毫伏信号     
4.上/下限及工程单位:    
    
    这几项分别用于设定信号点的量程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单位。工程单位列表中列出了一些常用的工程单位供用户选择,同时也允许用户定义自己的工程单位。    
    
5. 折线表    
    
    可从折线表下拉组合框中选择折线表名,折线表组态窗口中折线表名修改后,需要注意此处折线表也要作相应的修改, 否则编译会出错。    
    
6.温度补偿(温度位号、设计温度):    
    
    当信号点所取信号需温度补偿时,选中温度补偿复选框,将打开后面的温度位号和设计温度二项,点中温度位号项后面的按钮,此时会弹出位号选择对话框(如下图所示),用户可从中选中补偿所需温度信号的位号,位号也可直接填入,但需说明的是:所填位号必须已经存在。在设计温度项中填入设计的标准温度值。    
    
7. 压力补偿(压力位号、设计压力):    
    
    当信号点所取信号需进行压力补偿时,选中压力补偿复选框,将打开后面的压力位号和设计压力二项,压力位号的设置与温度补偿中温度位号设置一样。在设计压力项中填入设计的标准压力值。    
    
    
    
温压补偿流程    
    
8.滤波(滤波常数):    
    
    当信号点所取信号需滤波时,选中滤波复选框,在滤波常数项内可填入滤波常数,单位为“秒”。JX-300X系统提供一阶惯性滤波。    
    
9.开方(小信号切除):    
    
    当信号点所取信号需开方处理时,选中开方复选框,在小信号滤波项中填入小信号切除的百分量(0—100)。    
    
10.累积(时间系数、累积系数、累积单位):    
    
    当信号点所取信号是累积量时,选中累积复选框,在时间系数、累积系数项中填入相应系数;在单位项中填入所需单位,SCKey组态软件为用户提供了部分常用单位,用户亦可定义自己的单位。时间系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设    工程单位:单位1 / 时间1    
    
           累积单位:单位2    
    
则    时间系数 = 时间1 / 秒    
    
      单位系数 = 单位2 / 单位1    
    
例如:     
    
工程单位:M3 / h    
    
     累积单位:kM3    
    
<IMG S  | 
 
 
 | 
 
 | 
 
 
 
 | 
 
 
 
| 
  评论仅代表评论人个人看法,不表明博客主人及中国工控网同意其观点或其描述 共8条评论  共1页  第1页  
  | 
 
 
 
|  评论人署名:肖井海 | 
 | 
评论时间:2009/4/6 1:48:00 | 
我要发表评论   | 
 
 
 
|     谢谢,请问金先生浙大中控的DCS系统你会组态么,如果方便可以教教小弟么 | 
 
 
 
 | 
 
 
 
|  评论人署名:mingcheng8 | 
 | 
评论时间:2010/5/14 15:27:00 | 
我要发表评论   | 
 
 
 
 | 
 
 
 
|  评论人署名:mingcheng8 | 
 | 
评论时间:2010/5/14 15:28:00 | 
我要发表评论   | 
 
 
 
 | 
 
 
 
|  评论人署名:helh123 | 
 | 
评论时间:2010/6/7 11:50:00 | 
我要发表评论   | 
 
 
 
 | 
 
 
 
|  评论人署名:delphiziji | 
 | 
评论时间:2011/5/19 16:31:00 | 
我要发表评论   | 
 
 
 
    本文创新点:往返式传动控制系统的多点定位是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本系统采用PLC作为控制器,通过变频调速,利用光电编码器和PLC高速计数器进行定位控制,克服了往返式传动控制系统中由于机械惯性的作用给系统带来的定点误差,从而实现了精确定位。     
 | 
 
 
 
 | 
 
 
 
|  评论人署名:delphiziji | 
 | 
评论时间:2011/5/19 16:32:00 | 
我要发表评论   | 
 
 
 
 | 
 
 
 
|  评论人署名:修电器的 | 
 | 
评论时间:2011/8/14 21:24:00 | 
我要发表评论   | 
 
 
 
 | 
 
 
 
|  评论人署名:qwert8191 | 
 | 
评论时间:2016/10/31 15:04:00 | 
我要发表评论   | 
 
 
 
 | 
 
 
 
      相关技术论坛: | 
 
 
 
 | 
 
 
 
      相关风采图片: | 
 
 
 
 | 
 
 
 
      相关技术论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