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TMT偏技术的领域,如今什么正如火如荼地崛起?除了5G、IoT之外,边缘计算也是一股不能忽视的力量。甚至边缘计算比5G、IoT的落地速度还要更快。Spiceworks信息技术网络监测平台最近对700家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15%的企业目前正在使用边缘计算,另有17%的企业也开始处于实施阶段。
在规模和增速方面,美国市场调研公司CB Insights估算,到2023 年全球边缘计算行业,整体市场容量有望达到340亿美元。Technavio估计,从2018年到2022年,边缘计算技术的应用量将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Grand View Research更是预测,2016-2025年期间亚太区边缘计算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高达46.7%。
很明显,边缘计算无论是在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还是在实际落地方面,都有可能在TMT计算领域,上演“中心走向边缘,边缘走向中心”的一幕。只不过,对于边缘计算这个相对新鲜的领域,人们对其认知却有很多不当的地方甚至是严重的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五大方面。不夸张地说,边缘计算里的这五个大坑,可能就有你跳过的。
误区一:边缘计算是云计算的延伸
实际上:边缘计算不是云计算的延伸,很可能是云计算的革命者
此前有一些观点认为,在云计算已经占据了计算主导地位的当下,边缘计算将会是云计算的延伸和补充。实际上,无论是延伸还是补充,不足以反映边缘计算的巨大潜力。而且,不能因为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有协同关系,就认为后来者只是先行者的延伸和补充。
相反,边缘计算未来很可能会反客为主,成为计算领域的主导者,甚至是革命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边缘计算和云计算相比,有着明显的四大方面的优势:
一是,成本更低。边缘计算的数据主要是在近端处理,因此在网络传输、中心运算、中心存储、回传等各个环节,都能节省大量的服务器、存储、交换、带宽、安防、电量乃至物理空间等诸多成本,从而实现低成本化、绿色化。而且这还没有算上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成本这一块,这一块是个大头,一个达到一定规模的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已经高达十亿级别了。
市场调研机构Wikibon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结合,成本只有单独使用云计算的36%。可见边缘计算在节省成本方面,较之云计算的巨大优势。而对成本的控制,对当下仍旧处于寒冬的TMT行业的巨大意义,不言而喻。
二是,部署更加方便。众所周知,部署云计算的数据中心,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物理选址、区域划分、工程建设、设备安装、设备调试,涉及到众多的大节点,这其中每一个节点的工作量都是巨大的。以工程建设为例,就包括了装修工程、电器工程、弱电工程、空调和新风系统、消防工程等等。
相反,边缘计算的部署相对来说就要简单得多。边缘计算联盟ECC针对边缘计算,定义了四个领域:设备域(感知与控制层)、网络域(连接和网络层)、数据域(存储和服务层)、应用域(业务和智能层)。边缘计算就部署在边缘架构模型的各个层域上。这种部署和CDN的部署有着高度类似的地方。只不过从CDN专注于网络分发的网络域,扩展到了设备域、应用域等等。中国联通和网宿科技合资成立的云际智慧,其实就是看到了CDN“扩张”的这个捷径。
而且这也是Gartner的云服务提供商研究副总裁Ted Chamberlin更看好CDN厂商在边缘计算领域发展前景主要原因。其表示,“老实说我认为,对于边缘路由和交换、甚至对于DDoS(分布式拒绝服务)设备中的传统防火墙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真的能够夺取这个市场的CDN。”
三是,响应更加及时。如今AR、VR、4K、8K、直播、短视频、游戏、云上办公、云上娱乐、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各种场景日益普及,这些场景下的应用对传输、计算、存储等的速度和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自动驾驶为例,在这方面,几乎是要求“0延时”的响应速度。谷歌曾表示其自动驾驶汽车每秒产生的数据高达1GB,面对自动驾驶方面由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等众多传感器创造的大量原生数据,以及人与车、人与路、车与车、车与路等各种交互数据,传统数据中心模式的响应、计算、存储和传输速度,显然是不够的。这么慢的响应速度,汽车可能早已经发生了碰撞。这时候“近端处理”的边缘计算,自然就成为了“实时化”要求的最好选择。
四是,更加拥有高可用性和强壮性。云计算中心如果发生节点或者单个虚拟机故障,将会影响连接网络的成千上万个设备,其结果是灾难性的。此前,无论是阿里云还是腾讯云,即使是这样国内顶尖的云服务厂商,也多次出现过重大的故障,更遑论其他的中小云服务厂商了。相比较起来,边缘计算的分布式架构,即使一个设备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其它设备,在使用的可靠性和强壮性上,都要高得多。
误区二:边缘计算不安全
实际上:边缘计算本质上是数据的分布存储和计算,比云计算更安全
边缘计算和云计算,谁更不安全?
客观地说,相比于云计算数据中心机房,在防火防震、容灾、电力设施、消防乃至新风等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