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配合料的料堆产生偏斜的原理出发,浅谈一下料堆对池壁侵蚀造成的危害,并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采取的有力措施,所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 料堆 池壁 侵蚀 措施 效果
1 前言
众所周知,化料区的主要作用是将入窑的配合料熔化成熔融的硅酸盐,由于盐类的分解需要很大热量,中间的料层较厚,吸收的热量必然也更多,造成料堆下面的玻璃液温度下降,密度增高往下移动,而受到料堆覆盖较少的池窑两侧温度较高,这就形成了玻璃的横向对流。需要强调的是,这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实际熔窑操作中,因为投料以及窑内温度的原因,很难实现熔窑两侧对流的对称分布,往往是配合料偏斜到窑的一侧,而另一侧很少甚至没有配合料,造成的危害很大:一是可降低玻璃质量,如果料堆接触池壁,必然会加剧池壁砖的熔蚀,池壁砖一般使用的是电熔AZS砖,它的主要矿物组成是:斜锆石、玻璃相和刚玉,砖中玻璃相的析出进入玻璃液就会造成玻璃板上出现结石,刚玉和斜锆石受玻璃液的侵蚀后也会发生如下反应:
ZrO2+SiO2=ZrO2·SiO2
3Al2O3+2SiO2=3Al2O3·2SiO2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配合料接触池壁使池壁砖处于三相界面处,比单纯玻璃液接触池壁对AZS砖的侵蚀严重得多,AZs砖中Al2O3 溶入玻璃液形成莫来石的速度很慢,粘度极大,使玻璃板产生波筋和小波纹,而ZrO2溶入玻璃液形成的锆英石不熔物,在板上可产生白色夹杂物。
二是可缩短熔窑的寿命,如果配合料经常靠近池壁,必然会加剧对AZS砖的侵蚀,减少池壁的厚度,严重者一年半左右就要进行绑砖,绑砖次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次,由此可看出严格控制“料偏”在延长窑龄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减少料堆对池壁砖的侵蚀呢?笔者结合本公司一线、二线的情况谈一下在减少料堆对池壁的侵蚀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2 浮法一线、二线的现状分析
我厂浮法一线设计的日熔化量为400t/d,投料池宽为 9.0m,熔化部宽度为11.0m。2003年2月份投产后,在一段时间内,熔窑内混合料存在偏料现象,时轻时重,经常人工顶料,劳动强度较大。经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熔窑两侧存在温差引起,尤其是1#、2#小炉部位两侧温差达20~30℃。与一线相比,我公司浮法二线设计日熔化量为600 t/d,采用准等宽的投料口结构形式,投料池宽度为11.1m,熔化池的宽度为11.7m,投料池越宽,配合料的覆盖面积越大,这样对改善配合料的熔化有明显的作用,有利于节能和提高产品质量。但是配合料在1#小炉附近容易形成八字料,料垅在1#~2#小炉贴近池壁。
3 采取的措施
3.1 导料水包的使用
2004年8月份决定在浮法一线熔窑前端两台投料机中间安装导料水包,缩小熔窑两侧温差。安装后,加上人工辅助顶料,2004年9月10日左右,彻底解决了偏料问题。为将配合料聚在一起,减少料堆对池壁砖的冲刷,浮法二线根据一线的经验, 2005年9月13日也插入导料水包,同时人工耐心细致的顶料,但由于二线熔窑吨位较大,相比一线熔窑较宽,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且油耗有所增加。9月20日将导料水包撤出。
3.2 合理的温度制度的调整
我公司生产人员和技术人员经过仔细分析研究认为:在1#和2#小炉范围内,正是配合料中各种原料分解、反应并形成硅酸盐的过程,需要大量的热量。如果此部位温度低,再加上料层厚、配合料导热性差,料堆表面和下层的温度相差几百度,所以化料慢,料堆拉得远,且容易形成八字料。目前1#、2#小炉温度控制较低,主要受传统思维定势的影响,一是因过去1#小炉与前脸墙距离太近,怕1#小炉温度高,前脸墙安全性受到影响;二是怕提高1#和2#小炉温度后,容易跑料山,影响生产。其实这两个问题,现在看来大可不必考虑。目前的大型熔窑基本都加大了1#小炉到前脸墙的距离和适当加长了投料池的长度。1号小炉到前脸墙距离变大了,过去该尺寸一直比较小仅为(2.8~3.3)m,而目前已经增大到(4~4.5)m,一方面减缓了对前脸墙的侵蚀;另一方面也为了充分发挥1号小炉高热负荷的熔化作用,从传统热学理论来看,有利于配合料的快速吸热,提高热效率,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因此,我公司决定,提高1#、2#小炉温度,加强投料区的预熔效果。熔化部碹顶温度由2005年7月份的1330℃逐步提高至1353℃,根据长期观察,有一定的效果。2006年6月份又逐步提高至1367℃,玻璃质量大有提高,在自动在线检测仪检测的情况下,当月汽车级率由5月份的66.04%提高为83.28%。当然我们为了不增加油耗,在温度提高的同时,也优化小炉油流量的分配,油耗没有增加。现已基本摆脱料堆对池壁的侵蚀。
3.3 辅助手段:闸板开度的调整
投料是玻璃熔制过程中的重要工艺环节之一,投料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配合料的熔化速度、熔化料堆的位置、熔化温度的波动及液面稳定等,最终影响到玻璃的产量和成品质量。为使熔窑内的料堆向中间靠拢,2006年6月份结合温度的调整,浮法二线将两台投料机向中间靠拢,1#、2#各靠拢10公分左右。㎏
4 结论
4.1 在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