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生产中的粉尘危害及环保卫生
作者:陈跃红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平板玻璃工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1997年底,平板玻璃产量已由1992年的1.15亿重量箱增长到1.68亿重量箱。玻璃工业的发展,在装饰城市建筑,美化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乃至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玻璃工业发展的同进,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粉尘对环境的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特别是现场生产操作工人的健康。这就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如何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工厂的环境,减少粉尘污染,保护职工的身体健康。
1 粉尘的危害
粉尘对人体具有较大的危害。长期在粉尘环境中工作的工人,如果不加强自我防护,就会通过呼吸道、支气管、细支气管吸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硅粉尘,粉尘在肺内逐渐沉积,使肺部产生进行性、弥漫性的纤维组织增生,直至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肺组织硬化等肺脏疾病。
由于粉尘粒度大小、浓度多少不同,在呼吸系统各部位沉积的速度、部位也各不相同。一般直径在100μm以上的尘粒很快在空气中沉降,无害于人体健康。10μm以上的尘粒被阻留于呼吸道之外,5μm~10μm的尘粒通过鼻腔、气管、上呼吸道时,大部分被这些气管的汗毛和分泌粘液所阻留,经咳嗽、喷嚏等保护性反射而排出。小于5μm的尘粒则会深入和滞留在肺泡中(部分0.4μm以下的粉尘可以在呼气时排出)。粉尘越细,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越长,被吸入的机会就越多。粉尘越细,其表面积越大,在人体内的化学活动越强,对肺的纤维化作用越明显。同时,细微粉尘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在粉尘周围若有有害气体、液体和金属元素,则都能吸附在微细粉尘上而被带入肺部,从而促进急性或慢性疾病的发生。所以,小于5μm的吸入性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而大于5μm的粉尘对设备的寿命则影响最大。
2 粉尘的来源
由于条件所限,玻璃企业在厂内将原料加工成适用的粉料时,大多数企业采用的是干法加工,这样势必带来了粉尘污染。如果管理不当,原料加工首当其冲成为玻璃企业粉尘污染的重灾区。以生产玻璃的主要原料——中块砂岩厂内加工为例,砂岩由中块加工成合格粉料的过程中,每道工序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中既有料径大于10μm,用肉眼就可以分辨的,也有粒径在0.25~10μm之间,通过普通显微镜才能看见的,还有粒径在0.25μm以下的,只有用超倍显微镜或中子显微镜方可分辨。它们在生产中分别飘浮于大气中或慢慢沉降在车间及周围各个部位。工人在操作时,若不注意防护,则将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久而久之,对人体造成损害。
3 粉尘与环境卫生
粉尘与人类共同存在于自然界中,人们时时刻刻伴随着粉尘生活。当粉尘达到一定量时,就会给人类造成一定的危害。特别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机器的使用,而产生了高浓度的粉尘。
粉尘的浓度是指空气中粉尘的含量,通常以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粉尘的毫克数(mg/m3)或克数(g/m3)来表示。粉尘作业中,粉尘浓度越大,对环境的污染也就越大,吸入肺中的粉尘含量越高,对人体的危害也越大。为了保护工人的健康,保护环境,国家规定了车间空气中各种粉尘最高允许浓度,即粉尘卫生标准。对硅酸盐行业来讲,我国现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生产性粉尘是按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来确定作业区浓度的,见表1。
表1 生产性粉尘的卫生标准

在无除尘治尘措施的情况下,一般工业企业车间内的粉尘,都会远高于这个环保卫生指标。所以在工业设计中,特别是城区内的工厂设计中,对除尘治尘的要求越来越严。在总投资的比重中,环保投资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有些设计往往未达到标准要求,这就向企业的管理者提出了治理粉尘的要求。
4 粉尘的控制与治理
粉尘不仅缩短设备寿命,污染大气环境,更主要的是直接危及人体健康。许多工厂在设计和建设之初就花费大量精力研究粉尘治理,设计除尘治尘方案,但实际生产中粉尘仍然难以根除。这里固然有规划、设计及设备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控制与治理不够。如何在采用除尘设备技术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粉尘污染,结合我公司多年来的治理经验,提出以下措施。
4.1 抓源头
为了彻底减轻粉尘污染,应改变目前的加工流程,即由厂内干法加工粉料改为厂外湿法加工粉料。湿法加工粉料不仅控制了粉料粒度,提高了粉料的质量,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粉尘,保护了环境。
4.2 堵漏洞
由于粉尘都是由10μm以下的小颗粒组成,所以在流程中稍有漏洞、缝隙,在正压的情况下,粉尘就会跑、冒、漏出,造成车间污染,为了尽可能减少粉尘,就应堵塞一切可能冒出粉尘的漏洞。
4.3 湿操作
大多数物料在加工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都是干法加工。但若在所加工的物料和环境中加入适量的水,则会大大减少粉尘的飞扬,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4 紧密闭
物料加工、运输过程中,造成粉尘飞扬的主要症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