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选择低碳生活方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回顾中国玻璃工业的发展,中国玻璃工业在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和进展,有力地支持了工业与民用建筑、装饰装修、交通运输(汽车、火车、船舶)、太阳能产业、信息产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近几年,中国玻璃工业在生产全流程中实施节能减排,尤其是成功地将玻璃熔炉规模加大,全国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平均日熔化能力已超过500t/d。
此外,中国玻璃工业在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同时,完成了平板玻璃成型工艺的改造,将拉制工艺变革为浮法工艺,大幅度地降低了能耗和烟尘的排放。
玻璃工业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玻璃工业基本情况概述如下:
2009年浮法玻璃地区产能分布———据初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成投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约210条,平均日熔化能力约510t/d。
采用中国浮法玻璃技术建设的生产线,技术装备与实物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对原料配料称量,熔窑、锡槽、退火窑三大热工设备及自动控制系统成套软件的一系列科技攻关,并进而对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和工程转化,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
中国平板玻璃技术已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上世纪90年代在印度尼西亚建成第一条熔化量300t/d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开创了中国浮法技术和成套装备出口的先河。随后中国先后又向印度尼西亚、印度、伊朗、孟加拉、越南和朝鲜等国家出口成套技术和装备并投产了1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最大出口规模达 900t/d,目前在建的还有10条生产线。这些浮法玻璃生产线的建设均按照国际工程总承包的模式进行,取得了圆满成功,有力推动了中国浮法玻璃技术与装备进一步走向世界。
中国玻璃工业已逐步摆脱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席卷世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给中国玻璃工业造成较大冲击,但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带动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中国玻璃工业已逐步摆脱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价格稳步回升,目前玻璃行业产销两旺,企业效益倍增。
玻璃工业存在的问题———产业布局不合理。
我国玻璃的产业布局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在玻璃行业整体效益好的时候,一些既没有资源优势、能源优势,也没有交通区位优势,又不靠近市场消费终端的地区也建设了平板玻璃生产线;二是大型企业集团的布局相互重叠,造成局部市场竞争激烈;三是部分地区生产线数量过于集中,造成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行业整体效益起伏较大,阶段性产能过剩导致的周期性亏损时有发生。
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影响的范围和严重性都是前所未有的,也直接导致了我国玻璃行业于2008年下半年又一次出现阶段性产能过剩;2009年二季度以来,玻璃行业快速走出低谷,价格显著回升,不但诱发了业内企业的扩产欲望,还极有可能导致其他行业的资本流入玻璃行业,为下一次的阶段性产能过剩埋下伏笔。
因此,在全世界大力提倡低碳经济、我国政府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信息产业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扶持的新形势下,我国玻璃工业必须把技术升级与产品升级相结合、通过结构调整实现战略转型,才能在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同时,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做出应有的贡献。
玻璃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坚持自主创新,为玻璃工业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动力近年来,我国玻璃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自主创新科技成果,为玻璃工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引领中国玻璃工业摆脱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价格战,为行业结构调整找到正确的方向。
采用复合加工技术开发性能优异的节能玻璃,推动建筑节能的国家战略早见成效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而科学合理地使用具有节能、安全、环保特性的加工玻璃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如果这一环节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实施,建筑节能工作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推进。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差异大,有 “三北高寒地区”、“冬冷夏热地区”及 “夏热冬暖”地区等多种气候特征,因此要研制开发能适应不同气候特征的加工玻璃产品,以满足建筑节能、国家未来能源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积极开展前瞻性、战略性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创新节能减排不但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也是全球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话题,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技术与装备是推动中国玻璃工业结构调整、引领中国玻璃工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目前,自主开发的余热发电技术与装备、烟气脱硫技术与装备、石英尾砂提纯及综合利用技术,已成功实现了工程化应用;全氧燃烧技术与装备的首个工程化应用项目即将开工建设。
全氧燃烧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