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名:

密码:

个人注册

企业注册

商务申请

商务管理平台

企业管理平台

个人管理平台

我的工控博客

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控论坛 | 经验视点 | 工控商务 | 电气手册 | 工控博客 | 招聘求职 | 网上调查 | 企业中心 | 供求信息 | 资料中心 | 工控书店

所在位置:工控论坛 -- 行业技术论坛 -- 玻璃论坛 -- 技术经验

中国工控网搜索:

 登陆:密码:  注册  密码

搜索:

发表人:diguacai 发表时间:2010/12/27 20:38:00  

 

 本栏论题: 浮法玻璃成形缺陷的外观描述、产生原因与消除方法2  [5179]

    3.沾锡
    沾锡(英文tin pick-up),浮法玻璃下表面附着肉眼可见的金属锡,小的直径不足1㎜,大的可成线状、片状甚至带状。它们与玻璃附着的界面呈现银白色金属光泽,像镜子一样,严重时每平方米玻璃表面锡可以以克计。虽然这些锡可以剥去,但玻璃表面往往残留有轻微痕迹,而且不胜其烦。沾锡的玻璃属于废品。
    沾锡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从原理上说,金属和玻璃在结构键上不同,二者是互不浸润的。对易于极化的金属,必须在二者的接触界面处有过渡层,即向玻璃一侧的金属原子呈现非金属行为而与玻璃粘附,向金属一侧的金属原子仍呈金属行为,而与金属结合,使金属得以附着在玻璃表面。
    浮法玻璃在成形过程中所渗入下表面的SnO,即引起钢化彩虹的SnO,应不是导致沾锡的过渡层。因为所有的浮法玻璃下表面内都含有SnO,但不是所有下表面都沾有锡。实践证实,沾锡是在锡槽出口处才发生的,工厂解决沾锡的办法也是增加玻璃带抬起处的保护气体量,以及掏尽SnO2浮渣。导致沾锡的过渡层应是当玻璃带脱离锡液面的瞬间,有空气进入,与刚刚暴露出的而且不停轻微波动的锡液面接触,而将其氧化,形成沾锡的过渡层,在与玻璃下表面接触时,引起锡的附着,所以沾锡现象严重时,外表往往可以呈现锡液波动的形状。
    沾锡严重时的碎玻璃不要再回收,以免再熔化时产生“锡石结石”(cassiteritestones)缺陷。
    防止沾锡的办法是清除出口处玻璃带下的SnO2浮渣或其他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可能来自于锡槽的前端,被运行的玻璃带带到了此处,或者就是在此处形成的。让该处被保护气体充满,并增加保护气体量,不让空气漏入。锡槽出口温度不要过高,保持在595~605℃范围之内。适当降低玻璃板宽,提升拉引速度。加强出口部位的密封,检查此处挡帘、边封及石墨擦锡装置运行是否正常。当然也还要提高锡液面,尽量减少和消除玻璃带下表面与锡液面所形成的三角空间。
    4.成形气泡
    气泡(英文bubble)是指玻璃中的可见气体夹杂物,它不仅影响玻璃的外观质量,更重要的是影响玻璃的透明性和机械强度,是一种极易引起人们注意的玻璃缺陷。气泡产生的原因很多,情况复杂。与熔化有关的一次气泡、再生气泡(重沸气泡)、外界空气气泡、耐火材料气泡及金属铁引起的气泡等等不在本文讨论之列。这里仅对浮法玻璃在成形过程中出现的气泡缺陷加以讨论。
    与成形有关的气泡可分为上表面泡和下表面泡。
    上表面泡一般较小,直径不超过0.1㎜,且位于玻璃表面内,主要来自于流道部位。其形成原因第一种可能是保护气体中的氢在从调节闸板处的空隙溢出时在玻璃表面燃烧,生成直径约为0.05㎜小气泡,通常出现在玻璃边部。加强调节闸板附近的密封和减少锡槽入口端的保护气体氢气含量有助于改善和消除该种气泡。第二种可能是新更换调节闸板后,闸板气孔内的气体溢出。刚出现时气泡体积较大,运行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减小至直径0.1㎜,24小时之后可消失。更换调节闸板前如果对新闸板进行预热则可以避免该气泡产生。第三种可能是调节闸板与玻璃液反应产生,气泡直径约为0.05㎜,整个玻璃板都可以出现。降低流道温度,增加锡槽前端保护气体量并降低氢含率可以使该种气泡缺陷情况得到改善。
    下表面气泡(即通常所说的板下泡),分为两类:即小的板下泡和大的板下泡。
    小的板下泡一般都来自于流道或者锡槽的前端部位。开口的板下小气泡有可能是流道耐火材料接缝空隙中的气体在流道玻璃液温度波动时被排出,或是流道处有污染物。通过加强流道部位保温或是升高该部位的温度可以消除这一缺陷。另外一种产生板下小泡的原因是背衬砖区域温度太低或运作不正常,玻璃在此处停止不流动。当唇砖有裂纹时被玻璃液侵蚀也会出现该种气泡。这种气泡为下开口泡,通常成群呈线状,气泡直径与深度之比在3︰1~4︰1之间。调整背衬砖和定边砖使其安装正常,玻璃能够从中部向边部流动,同时提升流道温度,调整调节闸板水平及位置,检查唇砖,必要时更换唇砖。如果是背衬砖或者定边砖发生移位,也会出现小气泡。气泡分布在距玻璃板下表面三分之一厚度的地方,通常出现在玻璃带的一侧,严重时可以达到一半玻璃带的宽度。很显然通过调整背衬砖或定边砖的安装位置,不让玻璃在此处受阻,就可以消除这种气泡。当唇砖材质不好被玻璃侵蚀较快时会出现板下小的闭口泡,呈线状或是带状分布在玻璃带的中部。降低流道温度或者更换唇砖后会得到改善及消除。玻璃液从唇砖流到锡液面上时如果温度过高,或者唇砖的位置设置不对,会产生所谓的“抛光泡”(英文:lapping bubble )。“抛光泡”为板下闭口小气泡,呈抛物线形分布在玻璃带上,且重复出现。此抛物线形分布的气泡宽度小于1m,有时也会出现在玻璃板的整个宽度,极个别情况时会是开口气泡。降低流道温度,降低唇砖与锡液面的距离(即减小玻璃液的落差)可以消除“抛光泡”。锡槽在施工过程中如果不小心将电焊渣等落入砖缝,或是槽底钢板或槽底螺栓受到锡液侵蚀,以及锡液内的其他污染物等也会造成板下泡,称为“污染泡”(contaminatio

如果要回复本栏论题,请首先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

·如果你已经是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成员,请直接登录。

·如果你还不是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成员,请首先注册,注册为免费!

注册名:

密  码:

           注册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
           忘记密码

关闭该窗口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服务项目     广告联系     友情链接     联系方式     意见反馈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2023-2025 中国工控网(www.chinakong.com) 版权所有 豫ICP备17046657号

管理员信箱:chinakong98@163.com  服务热线:13525974529

洛阳博德工控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    洛阳